當前位置: 外文局 > 成果展示 > 傳播研究
《日本韓國國家形象的塑造與形成》
發(fā)布時間:2021-02-20    來源:中國外文局
[字體:]

《日本韓國國家形象的塑造與形成》/林良旗主編,王眾一 樸光海著.

  -- 北京 : 外文出版社

ISBN 978-7-119-04703-5

  “對外傳播理論與實踐研究”叢書

簡介: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國應該在世界上樹立怎樣的國家形象已經成為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而作為我們近鄰的日本、韓國在這方面的經驗教訓值得借鑒。

  本書作者在多年研究和實地考察的基礎上,圍繞具體而生動的實例,對日本、韓國國家形象塑造與形成的方法、特點、渠道、效果、不足之處及對我國的借鑒意義等進行了系統(tǒng)而翔實的分析與考察,相信讀者能夠從中獲益。


目錄:

  日本篇

  導論

  第一章:二戰(zhàn)以前日本國家綜合形象演變

  一、新渡戶稻造《武士道》與世紀初的國家形象

  二、也曾在東方主義視角之下

  三、“王道樂土”與“大東亞共榮圈”

  第二章:戰(zhàn)后復興、高度增長、泡沫初現(xiàn)

  一、戰(zhàn)后日本電影向世界傳遞日本觀點

  二、東京奧運會:為戰(zhàn)后日本找回自信

  三、改寫世博會理念的大阪世博會

  四、環(huán)保主義作為一種政治

  五、沆瀣一氣的產、經、官敗壞執(zhí)政黨和國家形象

  六、經濟泡沫與《日本可以說不》

  第三章:“失落的10年”

  一、告別冷戰(zhàn)和昭和時代:泡沫崩潰

  二、失落、迷茫中保守力量崛起

  三、重振民心的電視宣傳文本

  第四章:進入新世紀

  第五章:影響日本當代形象的因素

  一、借助雄厚經濟實力的海外經濟援助(ODA)

  二、富有成效的環(huán)境外交

  三、品牌、轉型與技術創(chuàng)新占

  四、充分利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

  五、核武器受害國與反核形象

  六、在聯(lián)合國反核、裁軍方面表現(xiàn)積極

  七、積極參與聯(lián)合國維和行動

  八、從“制造的日本”轉向“文化的日本”

  九、給日本外交造成巨大困難的靖國神社問題

  十、領導者的行為給國家形象帶來的影響

  第六章:塑造全新日本:形態(tài)和實例

  一、日本青年海外協(xié)力隊:培養(yǎng)青年國際參與意識

  二、開展多層次國際交流的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

  三、以共同網中文版為例看日本網絡外宣的快速發(fā)展

  四、服務于公共外交的外宣期刊、報紙

  五、以NHK國際廣播為例看對外傳播意識的改革

  六、以出版巨擘講談社為例看出版文化輸出的影響

  七、村上春樹文學風靡世界占

  八、改革開放以來日本文化在中國的傳播

  九、借助體育賽事贏得社會、經濟雙效益

  十、愛知世博會:新理念、新形象

  十一、旅游成為塑造國家形象的新亮點

  十二、重視青少年交流的日中21世紀基金

  十三、潛移默化的動漫文化外交

  十四、淡化歷史問題、強調普遍價值的外交戰(zhàn)略

  第七章:它山之石

  一、國家形象:形成與塑造相輔相成

  二、中國品牌如何走向世界

  三、超越東方主義局限的文化復興

  四、在跨文化滲透方面“美”的作用

  五、效率與素質決定效果

  六、草根公共外交理念的借鑒

  七、官民一體的公共外交及其得失

  八、公民個人形象事關國家形象

  結語:以鄰為鏡一多棱鏡日本折射給我們的

注釋


  韓國篇

  導論

  第一章:今非昔比

  第二章:重塑形象

  一、初露鋒芒:1988年奧運會讓全世界認識韓國

  二、加深印象:1993年大田世博會盡顯韓國風采

  三、技驚四座:2002年韓日世界杯

  四、再接再厲:APEC會議不失時機,全方位展現(xiàn)國家形象

  第三章:韓流勁吹

  一、注重文化傳承,展示個性傳統(tǒng)

  二、推行“文化立國”,打造“文化韓國”

  第四章:品牌效應

  一、三星電子

  二、現(xiàn)代汽車

  第五章:國民形象

  一、教育養(yǎng)成:良好的國民教育與素質培養(yǎng)

  二、寧折不彎:韓民族國民性格的養(yǎng)成

  三、韓國國民與國家形象

  第六章:政府主導下的多元外交

  一、以提高國家形象活動為主要業(yè)務的政府部門和相關機構

  二、提高國家國際地位的政府活動

  三、加強對外宣傳和文化交流,提高國家形象

  四、以良好形象促旅游發(fā)展,以旅游發(fā)展提高良好形象

  第七章:負面影響不可輕視


  結語:韓國經驗的啟示

  注釋及參考文獻